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文章 > > 细大不捐、聚沙成塔 《明人年谱知见录》序

细大不捐、聚沙成塔 《明人年谱知见录》序

发布人:admin  /  发布时间2023-05-21 17:05:28   热度:
《明人年谱知见录》,汤志波、李佳琪编,中西书局2020年11月出版,400页,160元较之拥有厚重的本土学术传统的魏晋南北朝史、唐史、宋史研

《明人年谱知见录》,汤志波、李佳琪编,中西书局2020年11月出版,400页,160元

《明人年谱知见录》,汤志波、李佳琪编,中西书局2020年11月出版,400页,160元

较之拥有厚重的本土学术传统的魏晋南北朝史、唐史、宋史研究,或较之在全球视野下纵横发展的大元史、新清史研究,有关明代历史、文学、文献的研究,一直都不是学界热议的焦点。在历史研究领域,帝制中国晚期的社会化、地方化趋向,让社会结构理论与田野调查方法更有用武之地,围绕精英人物的年谱之学渐趋冷落;在文学研究领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明清诗文研究倒开始“走出冷落”,成为古代文学研究中最活跃的学术增长点之一,但近世时代的文献特征及其文本的弱经典性,让很多学人迷失于荒野丛林之中。大家感慨明清文学研究有三苦,一苦于原始文献浩如烟海,二苦于别集文本无注可依,三苦于基础实证重复作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终南捷径,我们只能依靠传统文史研究的三大法宝:叙录、笺注、年谱。

明清虽同处近世,但清代人物研究的工具书相对完备,《清人别集总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等,早已是学人案头的必备书籍;明代固然也有《增订晚明史籍考》《明别集版本志》《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等书,但在年谱目录与生卒年表这一块,梳理依然薄弱。有关生卒年的考证,现在通过计算机对海量文献的文本挖掘,或可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工作量更大的年谱编纂事业,在短期内尚难由人工智能来取代。反而,“新文科”视野下的历代人物数据库、古典文学知识图谱等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人年谱中的标准化数据。这个时候,对明人年谱的目录清理,尤显重要。

明人年谱到底有多少,这个家底一直不清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只能通过杨殿珣《中国历代年谱总录》、谢巍《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等书窥其一斑;对近三十年的最新编纂成果,更是缺少全面的普查。比起清人年谱目录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有来新夏的《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且有持续的增订,同样在历史时间上延续了近三个世纪的明代,愿意问津者少。汤志波、李佳琪编的这部《明人年谱知见录》(以下简称《知见录》),著录明人年谱2106种,谱主1024人,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相当于把来先生的“年谱知见录”事业向前推进了又一个“近三百年”。《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

通观这部《知见录》,在感慨编者收罗丰富之余,我们亦须承认,在这些明人年谱中,真正被学界同仁普遍使用的并不多,类似傅璇琮《李德裕年谱》、孔凡礼《三苏年谱》、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章培恒《洪升年谱》那样,可以被学界列入“断代文学研究推荐书目百种”的共识性年谱,尚不多见。多数年谱专书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学术关联,我这里所说的关联,并非历史记录的互见,而是指一部年谱在编纂伊始及其过程中,始终有与其他同时代人物年谱进行对话的学术诉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明代文史学界,距离提供一套有关明人行实的系统性文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有两个很好的参照系。一个是唐代诗人年谱。唐人的年谱,早期多见于两宋时期刊印的唐人文集的卷末附录,其内容简要,与现代年谱专书之详实,不可共语。其篇幅体量渐大,与清代实证风气下“诗谱”观念的兴盛有关。自此,“别集编年”与“人物年谱”两种著述体例紧密合流,并保持了良性的互动,让两种人物行实的编聚模式,都有了较充分的发展。现在公认的唐代主要诗人的年谱,虽编纂有先后,但不可否认,皆有赖于近三百年来历代学者在唐人别集笺注上的杰出成绩。而当代学者编撰的《唐代诗人丛考》《唐代文学丛考》《唐才子传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系列成果,更从多个维度全面地提升了唐人行实世界的分辨率。这种“名家年谱”“人物丛考”“专题编年史”的三合一编聚体系,为唐代文史学界提供了一套可靠的基础实证文献。现今学界对宋人行实的考掘与整理,基本上照搬了这套编聚体系,明清人物研究若要效仿,也没有问题。

另一个就是明代曲家年谱。在这部《知见录》中,八木泽元《明代剧作家研究》、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金宁芬《明代中叶北曲家年谱》三书,出现频次很高,相当亮眼,共收录明曲家年谱53家57种。与唐人别集早在清代就有多种高质量的注本不同,明别集的笺注事业举步维艰。由此,明人年谱的编者便需要对海量的原始文献进行耙梳与考辨,才能完成对曲家行实的编年。包括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汪超宏《明清曲家考》等采用了“人物丛考”的行实编聚模式,同样建立在大量未整理文献的基础之上。其中不少曲家的别集,时至今日仍没有注本甚至基本的整理本问世。这是对旧有学术传统中的年谱生成模式的一种逆动,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当代学人通过对明人年谱的具体编纂实践,为谱牒学作出的一个特别的贡献。明人年谱要想进一步展开,对类似经验的总结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名曰“知见录”,肯定是一种回顾的姿态。但在回顾中,我们也应尝试去观察某些或然的趋势。如果能把握住明代文献的特质及整体学术的脉动,那么,传统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参与到学术的前沿问题中去。私以为,在标准动作之外,日后的明人年谱编纂及目录建设,或可在以下四个方面着重留意:

第一,大力推动群谱的编纂。徐朔方先生在《晚明曲家年谱》中,已表露出明确的“群谱”编纂之意识,云此法借鉴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与英人谦勃士(E.K.Chambers)的《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戏剧》(The Elizabethan Stage),可谓既“向前看”,发扬本土学术传统;又“往外观”,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西方史学传统中向有群体传记学(Prosopography)的概念,近年来借助各类人物传记数据库的建设,焕发出新的学术生机。而明代存世文献的数量,可以提供足够的人物行实信息并确保其中的知识密度,以支撑起群体传记学理论的本土建设。近年来,学界涌现了一批相类的“群谱”成果,如曲家群落研究方面,有金宁芬的《明代中叶北曲家年谱》;地域作家群落研究方面,有孙秋克的《明代云南文学家年谱》,陈庆元的《晚明闽海文献梳理》等。这既是对明人考实成果的集腋成裘式的整编,也客观地反映了近世文学发展中的某些群体性特征,有其必然及合理的一面。如果说《唐宋词人年谱》中的词家,很多在事实上并没有群体性的交集,更多是反映了编者的文学立场,那么,明清的文学家群谱,无论谱主是戏曲家还是地域作家,主要在反映文学流派产生、发展、互动的历史现场。若能有效地利用并创新“群谱”之体例,明清人物研究也能结出反映自己时代体貌的学术果实。

第二,顺应年谱长编的“前倾”之势。名家年谱的长编,本来是近现代人物研究中的常见著述形式。近年来,随着史料检索的便捷化、文献研究的精细化,渐有“前倾”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宋元明清人物,被纳入“年谱长编”的学术事业之中。前辈学人一贯强调的史料当有取舍的编纂态度,在学术体系的范型转变中,亦须经受新的考验。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年谱长编,宋代有刘成国的《王安石年谱长编》、束景南的《朱熹年谱长编》等;明代有束景南的《王阳明年谱长编》、周颖的《王世贞年谱长编》、薛龙春的《王铎年谱长编》等。在接下来可以预期的较短时间内,还有沈周、胡应麟、曹学佺、徐、祁彪佳等明人的年谱长编将陆续问世。总的来说,明代重要人物年谱的长编化,将是一个趋势。尽管没有像晚清、民国人物那样,有日记、报刊等逐日记录的文献予以普遍支持,但明人别集的刊刻及保存情况,以及别集中文本文献的即时特性、编次原则等,让人物行实的“逐日编次”成为一种逼近之可能。特别是那些文集在百卷以上的著名作家,一旦其年谱长编的工作正式展开,必将对人物行实的研究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明人集部作品的细读及诗文的经典化来说,不失为一个形成双赢的机会。《王安石年谱长编》

《王安石年谱长编》

第三,重视行实碎片的编聚模式。《知见录》中的很多年谱,其实仍是半成品。它们多为专书或学位论文的附篇,其初衷并不追求独立的学术价值,而是起到匹配正文、对读释义的作用。这不难理解,年谱在唐宋时代创撰伊始,常以单独成卷的形式附录于文人别集之后,也是类似的情况。但随着大量研究生学位论文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数据库中公布,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公开出版物。一概视而不见,既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如何有效地整合,开展深入的人物行实群考,总结出一套适合明代文献特点的编聚模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唐代诗人的行实材料,其实比明人更碎片化,其中经验多有可学之处。故唐有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明清有邓长风的《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傅先生另主编有《唐才人传校笺》《宋才子传笺证》,晚年还有意仿《宋才子传笺证》之例,主编《明清才子传笺证》。其实,明代有自己的“才子传”,那就是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在这方面,日本汲古书院于2019年出版的野村鲇子编《〈列朝诗集小传〉研究》,可谓导夫先路。而更全面的考察,在即将问世的张德建的《列朝诗集小传笺证》,此书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现有的大量年谱半成品中的明人行实考证成果的打捞、汇集与新证,为读者提供一套值得信赖的明人“群传考实”之书。另外,采用专题编年史的模式,编聚相类作家、学者的行实信息,如马美信《唐宋派文学活动年表》、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等,也是一种尝试,但这已不在人物年谱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第四,坚持年谱目录的在线更新。在某种意义上,《知见录》不仅是一部工具书,编者细大不捐的编纂态度,不唯供人按图索骥而已,同样意在以目录学的方式,保存一段有关明人行实研究的学术史。纯就“使用”而言,书中很多早期的简表、简谱,在更完整的年谱专书问世之后,基本上失去了学术参考的意义。既然关系学术史,那就需要形成一套全面、动态的著录机制。较之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的修订周期(如《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初版于1983年,增订版于2010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工具书,理应以更积极的态度来认识并使用互联网、数据库等新技术的力量,实现纸质书籍与电子检索的并行,甚至让年谱目录的修订工作处于长久的进行时态。相信网络文本的即时性、公开性与低成本,可以让《知见录》成为一部拥有持久生命力的“新著”。

有关硕、博学位论文中的明人年谱情况,我想再多说几句。过去三十余年,以明人年谱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或附录,已成为指导青年学人的重要的学术训练方法,如果作者不甚满意,自然可以不拿出来。但对更多的读者来说,一代又一代的学术新人做了大量的知识生产,其成果未能进入公共的学术领域,而后来人又对曾经发生过的学术工作知之甚少,以致重复作业,其实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当然,学界中人向有精品意识,由权威学者聚沙成塔的《唐代诗人丛考》《唐才子传校笺》等,是公认的标杆性的人物实证成果,而那些尚需磨砺的学位论文,确实离精品还有很远的距离,难具学术上的公信力,亦属正常。但不管怎么说,在《知见录》中著录了521部(篇)见录于硕、博学位论文的明人年谱,此数量不可谓不大,如何清理并挖掘其中的价值,应引起学界的重视。这是明清文学研究的独有特点,毕竟在傅璇琮先生等几代学人的努力下,现在很少再有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附录自编的唐人年谱了,而这种现象在明清文史研究中仍日复一日,相当普遍。若能借《明人年谱知见录》出版之机,触发一些有益的思考及应对之策,也是好的。(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分享家规则

1、第一分享家好处是什么?

1)文章会挂上你的二维码提高爆光率

2)分享出去的文章你就是作者

3)将会获得网站金币

4)首页推荐快速加粉丝

5)像公众号一样传播你的文章

2、如何成功激活分享家?
任何微信搜索用户都可以成为分享家,您只要把任何一篇文章成功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必须是微信朋友圈,分享到其他平台是激活不了的哦),系统就会立即自动激活您成为分享家。
3、如何成为第一分享家?
第一分享家是分享家族中最高荣誉,在分享家族中分享同一篇文章贡献值最高的用户就是该文章的第一分享家。
4、怎样统计我的贡献值?
贡献值是来自您分享文章到微信朋友圈好友的访问量,访问IP次数越多,贡献值就越高。同样您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转发您分享的文章,其贡献值也是属于您的。朋友帮您转发的越多,您的贡献值就会更高。